您好,欢迎来到合江县图书馆!
    新闻公告
    读者活动

    时间:2024年04月23日
    主题:【4·23读书日系列活动】“成”风破浪 “语”乐无穷 | 看图猜成语线上答题活动来袭,“燃烧”大脑冲冲冲!!!
    内容:

    时间:2024年04月23日
    主题:合图元宇宙丨“4.23”云上读书展!邂逅春日“读”一份浪漫
    内容:

    时间:2024年04月18日
    主题:【热辣滚烫逐书香】合江县图书馆世界读书日“执卷阅文章·书香润心堂”悦读闯关活动重磅来袭,豪礼等你拿!
    内容:

    时间:2024年04月12日
    主题:【4·23读书日系列活动】“声动云端 书香四溢” | 有声阅读大赛,让声音奏响华章
    内容:

    合江文化

         福宝唢呐历史悠久,发端于唐代,发展于宋元,完善于明清。主要分布于福宝,少数曲调传播到川南、黔北、渝西部分地区。

        合江出土的汉代石棺上的笙、箫图表明,合江音乐艺术在汉代就已相当发达。福宝唢呐在唐宋时期以竹管为音筒,竹叶为簧片,仿啼鸟之声、溪流之韵吹出乐曲,用竹梆、木鼓和发声铜器伴奏,形成了贯打唢呐的原始形态。元末明初福宝集市形成,商旅增多,与蜀中和黔北地区文化交流扩大,促进了福宝唢呐的乐器制作、配置、组曲的变革,逐渐与锣鼓组合,产生了匏、土、革、丝、竹、木、石、金八音兼容的吹打乐,形成了“贯打唢呐”形制。清康熙年间“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中,大批“湖广”人相继迁居福宝,并建家庙以怀故土,产生了福宝场的“三宫八庙”,促进了福宝吹打乐与“湖广”鼓吹乐和道教佛教音乐的渗透融合,形成了丰富独特的贯打唢呐古乐文化。清末时,福宝贯打唢呐演奏大师黄久江已继承和编创了福宝唢呐大小贯打2400多台(调)。近来从福宝70岁以上高龄乐师的师承沿袭过程看,福宝贯打唢呐可考170多年真名实姓的传承谱系。

         福宝贯打唢呐有长调、短调、大打、小打之分,调式多汉族五声调式中的“羽”调式和“商”调式,到清末共继承和编创了2400多台(调)。长调有《老放排》、《黎河》等200多调;短调有《钻山燕》、《哐秋》等900多调;大打有《宴灯蛾》、《十八绞》等300多台,小打有《讨菜婆》、《九狮台》等1000多台。福宝贯打唢呐的风格具有多样性,但总的不失高昂热烈、古朴优美的特色。

        福宝贯打唢呐的内容分为表现山野风光、动物情态和人物情绪三大类,而以表现人物情绪的乐曲为众。表现山野风光的乐曲高昂壮阔,如《落地金钱》、《快二流》;表现动物情态的乐曲活泼机警,如《钻山燕》、《扑灯蛾》。在表现人物情绪的乐曲中,有的热烈欢快,如《拜年》、《过街调》;有的风趣诙谐,如《囡巴阔肚》、《烧火佬》;如有的悠扬婉约,如《黎禾》、《老放排》;有的如泣如诉,如《水逝调》、《沱沱调》。

        福宝贯打唢呐在取名上也有多样性特征。其中,有合音韵的曲牌,如《三韵梆》、《脱板调》;有合典故的曲牌,如《八仙》、《孟姜女》;有合地名的曲牌,如《杨湾》、《仰天窝》;有合物名的曲牌,如《金盆》、《栀子花》;有合人物称谓的曲牌,如《小郎哥》、《黄二嫂》。

        福宝贯打唢呐历史悠久,具有原生性、系统性,是福宝山地农耕文化、夜郎古道文、移民文化、宗教文化长期渗透、融合的结晶,闪烁着前人艺术创造的智慧的光辉是该地区人民精神文化的一种体现和记录,承载着丰富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艺术的历史信息,是研究区域历史的依据,传承区域文明的载体。

        福宝贯打唢呐长养于森林广袤的福宝,由于福宝地域的封闭性和人文的包容性,形成了福宝贯打唢呐生态的原始性和内涵的丰富性。福宝贯打唢呐曲牌调式众多,长调短调并茂,唢呐与锣鼓紧密结合,演奏形式丰富多样,乐师自制唢呐和竹节鼓等打击乐器,创造了“一口双吹”和“隐形换气法”等表演技法,富有音乐艺术价值。福宝贯打唢呐无论在音乐主题的表现、旋律的发展和曲式的结构上,还是在乐曲的组曲、配器和演奏上,都具有鲜明特色。它既是川南黔北渝西古乐源流的“活化石”,也是现代音乐艺术的养分和元素,富有音乐艺术研究价值。

    先市酸菜制作技艺是合江人民千百年来的传统民间食品腌制工艺,妇孺皆知。先市酸菜制作技艺技艺传承范围广泛、技艺传统、传承连贯、有丰富历史、科学、文化内涵。

      先市酸菜是川南最有特色的一种做法,这种菜品在餐厅中也十分常见,也有厨师精选优质酸菜烹饪酸菜鱼。不管是怎样的烹饪方法,吃起来的口感很好,如果腌制的时间不久的话,在吃的时候才有一点“脆”。可以说是“脆”中带酸。也称得上是美味。

      先市酸菜的特点:味道咸酸,口感脆生,色泽鲜亮,香味扑鼻,开胃提神,醒酒去腻,老少适宜。是居家过日子常备的小菜。

    酸菜制作过程:

    1.生产包包青菜:酸菜的原料是赤水河流域特产的包包青菜(自产、选苗、留种)。包包青菜八月播种(约40天),九月栽植,次年二、三月收割(生长期为150天)。种植要求:2米开箱栽4株,窝距45公分,植株一周后施农家肥。

    2.晾晒包包青菜:将收割下是包包青菜原地晾晒3天,使之失水至半干状态。

    3.拣选菜料:包包青菜挑回后,削去老硬的菜头,除掉枯黄的老叶和野草、泥沙等杂物。

    4.制作菜窖:选择背阴湿润、环境卫生的土地开挖菜窖。地窖大小因窖菜多少而定,一般为2深,2.5米宽。窖池挖好后,将窖底窖壁整理紧实平整。用大胶布垫底层(防渗水),芭蕉叶铺二层(隔离塑胶残留),铺垫好再按要求码菜。

       5.制作料酒、香料:按2000斤菜、1000斤井水、

    10斤高粱酒、120斤食用盐、2斤干辣椒、干花椒、三奈、八角。

    6.下菜:先以料酒将制作好的菜窖底面浇湿,撒上香料,然后将拣选好的包包青菜按菜头朝上,菜巅朝下的法则,逐篼竖直横铺在香料上面。铺满一层后,又在菜层上浇料酒,撒香料,铺菜料。如此往复操作,直到菜垛高出菜窖沿口一米左右时(最后一层要求:菜头朝下,菜叶朝上),停止撒料铺菜。

    8.封窖:菜垛铺砌好后,将铺垫窖池的大胶布收束起来,用绳子捆扎紧实,再在上面加盖胶布,然后以土覆盖,盖土厚度50—60公分。

    9.踩窖:菜窖封窖后,进行2—3次踩窖,即用力均匀踩踏泥封的窖顶,促进窖内菜料熟化。踩踏中,以锄平整菜窖泥盖,使之严实光滑,不透气,不浸水。

    10.起窖:窖里是菜料经10天左右低温捂闷,酸菜制成。起窖时,刨去窖顶上的泥土,揭开捂菜的胶布,将窖中酸菜取出,盛入大罎。

      11.储藏:在盛有酸菜的大罎中灌注清水,清水须盖过菜体3—5公分,使酸菜完全由水体密封。酸菜在储藏中,随时可以出售。

     


    福宝灯戏福宝镇产生、传播的一种由“耍灯”说唱与戏曲表演融合而成的民间小戏

    福宝的“耍灯”原于古代端公的跳神(傩舞),包括耍牛灯、龙灯、狮灯等,为说唱结合的民间表演。元代戏曲盛行,“耍灯”人吸收戏曲成分,以耍灯的说唱表现戏剧故事,逐步形成了“灯戏合一”的舞台表演艺术—— “灯戏”。福宝灯戏分为“草段子灯戏”和“正段子灯戏”两个大类。“草段子灯戏”是民间灯戏艺人编创的灯戏,“正段子灯戏”是民间灯戏艺人以戏剧唱本改编的灯戏。草段子灯戏又分为笑话戏、苦情戏、教化戏三个小类。每出灯戏的角色一般为2—3个,按戏中人物特征着古装。戏中的女角,旧时由男性扮演,解放以后逐渐由女性演唱。戏曲伴奏为胡琴和边鼓、堂鼓、大锣、马锣、酥锣、、铰子等乐器。

    福宝灯戏的内容丰富多彩,以反映民众生活为主,赞扬勤劳、正直、善良,鞭挞懒惰、贪婪、刻薄,总体表现出扬善惩恶的主题和幽默风趣的风格。

    福宝灯戏是福宝历代灯戏艺人艺术创造的结晶,是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具有文学、历史、社会、语言、音乐、艺术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福宝高村东汉崖墓群(三组52窟)上的“农耕图”表明,福宝耍灯表演历史悠久。先民们为抒发感情,寻求欢乐,创造了以表现农事为主要内容的“牛灯”。牛灯表演在田间或院坝进行,由两人同披一块黑布扮牛,一人扛犁扮演农夫,农夫仿巫师跳神的步子,以俚俗歌谣曲调填词咏唱,在场观众随地敲打木板、镰刀等为之伴奏。唐宋时期,福宝开通川盐入黔盐道,文化交流扩大,产生了龙灯、狮灯,在春节或喜庆场合表演。元代戏曲盛行,巫师的跳神(傩舞)逐步发展为傩戏。“耍灯”人不断吸收傩戏的成分,以耍灯的曲调表现戏剧故事,并逐步从走庄串户的“耍灯”表演形式中分离出来,形成了“灯戏合一”的舞台表演艺术,称 “灯戏”。

    明末清初,四川战事频繁,人口锐减,在清康熙年间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中,大批“湖广”人迁居福宝。在移民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竞争、融合过程中,福宝场上的茶馆出现了川戏座唱(俗称“打玩友”),并经久不衰。《合江县志》记载,民国21年(1932),李竹平、施宅三在福宝场举办全县“玩友”比赛,参赛270人,比赛五天五夜。川戏的繁荣,对福宝灯戏的完善和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民国后期,福宝灯戏出现了“胡琴灯戏”和“锣鼓灯戏”两个支系。胡琴灯戏集大成者是刘银安。他是今福宝镇福田村人,以做小木为生,常年四处帮人做家具、修犁耙。他的木匠背篼中总是装有一把胡琴,在夜晚或工休时自拉自唱灯戏,消遣疲劳,娱乐听众。如遇听众中有会唱灯戏之人,便热情交流,他还将在各地做工中见闻的一些趣事和教化之事编为灯戏,四处演唱。刘银安教了邓崇石、黎树清等徒弟,演出时用胡琴伴奏,称“胡琴灯戏”。锣鼓灯戏集大成者是郑银州。他是今福宝镇红岩村人。他天生喜欢娱乐,青年时与杜银安、熊白鳌、张文开、古海棠等一道演唱灯戏。他曾办火炮(鞭炮)厂,常将火炮运销重庆,经营收入大部分用在重庆戏园看戏(俗称“滚园子”),学了不少戏园戏曲。后来他的火炮厂因爆炸倒闭,便出任“班头”(灯戏班子的头人),到处演唱灯戏。他按“学人易学,听人爱听”的原则,对戏园戏曲与福宝灯戏进行改造、组合,以胡琴和戏剧锣鼓伴奏,称“锣鼓灯戏”。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郑银州教了平中远、平中洋、郑辅成、何伯均、李树清、韩明高、罗光明、何开一、何开阳、王德全、熊正华等徒弟。七十年代中期,“胡琴灯戏”和“锣鼓灯戏”经常同台演出,演员互相补台,戏目都用胡琴和戏剧锣鼓伴奏,实现了福宝灯戏两个支系的融合。

       福宝灯戏的曲调可分为戏曲声腔和小调两个大类。戏曲声腔以“筒筒腔”(近似于川剧胡琴腔)为主,演唱一句奏一段过门;小调演唱曲调众多,一出戏目根据内容的表现需要使用多种曲调,如《裁缝偷布》有九个情节使用了十八个曲调,称“九转十八腔”。无论戏曲声腔还是小调演唱的戏目,都有故事情节和人物角色,由胡琴和边鼓、提手、堂鼓、大锣、马锣、酥锣、、铰子等乐器伴奏。小调演唱有前奏,戏曲声腔的每段唱腔前后有帮腔。帮腔由鼓师领唱,乐队其他成员帮唱。福宝灯戏的表演,有“小生”、“小旦”、“花脸”、“小丑”等角色,演员根据戏目人物特征化妆,着古装。过去,戏中女角由男性扮演,仿女声说唱,称“男扮女装”。解放以后,女角逐渐由女性演唱。灯戏人物一般为男角、女角各一人,如《小放牛》、《垂金扇》。也有部分角色较多的戏目,如《陈姑赶蟠》,演员3个;《水打南桥》,角色6人。

    福宝灯戏的内容丰富多彩,以反映民众生活为主,赞扬勤劳、正直、善良,鞭挞懒惰、贪婪、刻薄。传人邓崇石将福宝灯戏分为“草段子灯戏”和“正段子灯戏”两大类。“草段子灯戏”是民间灯戏艺人编创的灯戏,如《丁子卖线》、《安安送米》等;“正段子灯戏”是民间灯戏艺人以戏剧唱本改编的灯戏,如《三伯访友》、《湘子渡妻》等。邓崇石在将灯戏分为“草段”和“正段”两个大类的基础上,又将草段子戏分为笑话戏、苦情戏、教化戏三个小类。笑话戏如《傻三送妻》、《王大娘补缸》等;苦情戏如《悬媳晒衣》、《夏良玉》等;教化戏如《断机教子》、《王泡毛教女》等。无论哪类灯戏,总体均不失扬善惩恶的主题思想和幽默风趣的表现风格。

       福宝灯戏通常在寿庆、婚庆和节庆场合演出。

    1. 曲调特征:福宝灯戏的曲调分为戏曲声腔和小调演唱两个大类。戏曲声腔以“筒筒腔”(近似于川剧胡琴腔)为主,演唱一句间奏一段过门;小调演唱曲调众多,一出戏目根据内容的表现需要使用多种曲调。

    2. 表演特征:有说有唱,有歌有舞。小调演唱多为“一生一旦”或“一丑一旦”的二人台式,女角男唱,边扭边唱,保存着“耍灯”表演形态。戏曲声腔有固定的帮、打、唱(帮腔、打乐器、唱戏曲)紧密结合的戏曲音乐结构形态,以“筒筒腔”为主要声腔形式,行腔自由,表现生动。

    3. 内容特征福宝灯戏的内容丰富多彩,以反映民众生活为主,赞扬勤劳、正直、善良,鞭挞懒惰、贪婪、刻薄。

    4.风格特征:幽默、诙谐、悲剧喜演,活泼风趣。

     


    符天昇家族的中医历史起源于清朝嘉庆年间,是有近200年历史的医学世家,他的高祖、曾祖父、爷爷、父亲是合江四代相传的名老中医,曾经以精湛的医术,良好的医德医风在合江政界和老百姓之中有口皆碑。

    中草药热灸技术使用符家祖传的特殊灸条,里面有72种中草药,包括一些名贵中药材。用手指借助点燃的灸条火力取下药力,根据不同的病症,对患者进行准确的穴位和经络按摩,则是符家汲取祖国传统医学精华所创造的独特的手法。

    中草药粉末炮制:把按照祖传配方选配好的中草药混匀,然后用药碾碾绒,用筛子筛,筛不过的药头子用石对碓磕烂,最后混合在一起,用石磨磨两遍,磨出来的中草药粉末细如面粉。

    热灸按摩技术:将灸条蘸上一点桐油,点燃,用左手大拇指在灸条上按一下,借助火力取下药力,然后根据不同的病症,对患者进行准确的穴位和经络按摩。重要穴位重按,一般穴位带过,另外根据病症来掌握轻重。手指按摩治疗的好处是,既能够根据病情和经络、穴位掌握按摩的轻重,借助手指的力度让药力更深地直透皮肤和骨肉,达到最佳的治病效果,又不伤及皮肤。整个过程,完全充满了传统医学的色彩。

    符天昇家族的中医历史起源于清嘉庆年间,其高祖、曾祖、祖父、父亲是合江四代相传的名老中医,其祖辈擅长传统中医学里独特的火疗法,其高祖符卫祖在此基础上创造了中草药热灸技艺,传承至今。

     


    共享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