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合江县图书馆!
合江文化
当前位置 > 全民阅读 > 合江文化
合江文化-福宝灯戏
发布时间:2018-03-12丨作者:丨阅读次数:

福宝灯戏福宝镇产生、传播的一种由“耍灯”说唱与戏曲表演融合而成的民间小戏

福宝的“耍灯”原于古代端公的跳神(傩舞),包括耍牛灯、龙灯、狮灯等,为说唱结合的民间表演。元代戏曲盛行,“耍灯”人吸收戏曲成分,以耍灯的说唱表现戏剧故事,逐步形成了“灯戏合一”的舞台表演艺术—— “灯戏”。福宝灯戏分为“草段子灯戏”和“正段子灯戏”两个大类。“草段子灯戏”是民间灯戏艺人编创的灯戏,“正段子灯戏”是民间灯戏艺人以戏剧唱本改编的灯戏。草段子灯戏又分为笑话戏、苦情戏、教化戏三个小类。每出灯戏的角色一般为2—3个,按戏中人物特征着古装。戏中的女角,旧时由男性扮演,解放以后逐渐由女性演唱。戏曲伴奏为胡琴和边鼓、堂鼓、大锣、马锣、酥锣、、铰子等乐器。

福宝灯戏的内容丰富多彩,以反映民众生活为主,赞扬勤劳、正直、善良,鞭挞懒惰、贪婪、刻薄,总体表现出扬善惩恶的主题和幽默风趣的风格。

福宝灯戏是福宝历代灯戏艺人艺术创造的结晶,是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具有文学、历史、社会、语言、音乐、艺术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福宝高村东汉崖墓群(三组52窟)上的“农耕图”表明,福宝耍灯表演历史悠久。先民们为抒发感情,寻求欢乐,创造了以表现农事为主要内容的“牛灯”。牛灯表演在田间或院坝进行,由两人同披一块黑布扮牛,一人扛犁扮演农夫,农夫仿巫师跳神的步子,以俚俗歌谣曲调填词咏唱,在场观众随地敲打木板、镰刀等为之伴奏。唐宋时期,福宝开通川盐入黔盐道,文化交流扩大,产生了龙灯、狮灯,在春节或喜庆场合表演。元代戏曲盛行,巫师的跳神(傩舞)逐步发展为傩戏。“耍灯”人不断吸收傩戏的成分,以耍灯的曲调表现戏剧故事,并逐步从走庄串户的“耍灯”表演形式中分离出来,形成了“灯戏合一”的舞台表演艺术,称 “灯戏”。

明末清初,四川战事频繁,人口锐减,在清康熙年间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中,大批“湖广”人迁居福宝。在移民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竞争、融合过程中,福宝场上的茶馆出现了川戏座唱(俗称“打玩友”),并经久不衰。《合江县志》记载,民国21年(1932),李竹平、施宅三在福宝场举办全县“玩友”比赛,参赛270人,比赛五天五夜。川戏的繁荣,对福宝灯戏的完善和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民国后期,福宝灯戏出现了“胡琴灯戏”和“锣鼓灯戏”两个支系。胡琴灯戏集大成者是刘银安。他是今福宝镇福田村人,以做小木为生,常年四处帮人做家具、修犁耙。他的木匠背篼中总是装有一把胡琴,在夜晚或工休时自拉自唱灯戏,消遣疲劳,娱乐听众。如遇听众中有会唱灯戏之人,便热情交流,他还将在各地做工中见闻的一些趣事和教化之事编为灯戏,四处演唱。刘银安教了邓崇石、黎树清等徒弟,演出时用胡琴伴奏,称“胡琴灯戏”。锣鼓灯戏集大成者是郑银州。他是今福宝镇红岩村人。他天生喜欢娱乐,青年时与杜银安、熊白鳌、张文开、古海棠等一道演唱灯戏。他曾办火炮(鞭炮)厂,常将火炮运销重庆,经营收入大部分用在重庆戏园看戏(俗称“滚园子”),学了不少戏园戏曲。后来他的火炮厂因爆炸倒闭,便出任“班头”(灯戏班子的头人),到处演唱灯戏。他按“学人易学,听人爱听”的原则,对戏园戏曲与福宝灯戏进行改造、组合,以胡琴和戏剧锣鼓伴奏,称“锣鼓灯戏”。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郑银州教了平中远、平中洋、郑辅成、何伯均、李树清、韩明高、罗光明、何开一、何开阳、王德全、熊正华等徒弟。七十年代中期,“胡琴灯戏”和“锣鼓灯戏”经常同台演出,演员互相补台,戏目都用胡琴和戏剧锣鼓伴奏,实现了福宝灯戏两个支系的融合。

   福宝灯戏的曲调可分为戏曲声腔和小调两个大类。戏曲声腔以“筒筒腔”(近似于川剧胡琴腔)为主,演唱一句奏一段过门;小调演唱曲调众多,一出戏目根据内容的表现需要使用多种曲调,如《裁缝偷布》有九个情节使用了十八个曲调,称“九转十八腔”。无论戏曲声腔还是小调演唱的戏目,都有故事情节和人物角色,由胡琴和边鼓、提手、堂鼓、大锣、马锣、酥锣、、铰子等乐器伴奏。小调演唱有前奏,戏曲声腔的每段唱腔前后有帮腔。帮腔由鼓师领唱,乐队其他成员帮唱。福宝灯戏的表演,有“小生”、“小旦”、“花脸”、“小丑”等角色,演员根据戏目人物特征化妆,着古装。过去,戏中女角由男性扮演,仿女声说唱,称“男扮女装”。解放以后,女角逐渐由女性演唱。灯戏人物一般为男角、女角各一人,如《小放牛》、《垂金扇》。也有部分角色较多的戏目,如《陈姑赶蟠》,演员3个;《水打南桥》,角色6人。

福宝灯戏的内容丰富多彩,以反映民众生活为主,赞扬勤劳、正直、善良,鞭挞懒惰、贪婪、刻薄。传人邓崇石将福宝灯戏分为“草段子灯戏”和“正段子灯戏”两大类。“草段子灯戏”是民间灯戏艺人编创的灯戏,如《丁子卖线》、《安安送米》等;“正段子灯戏”是民间灯戏艺人以戏剧唱本改编的灯戏,如《三伯访友》、《湘子渡妻》等。邓崇石在将灯戏分为“草段”和“正段”两个大类的基础上,又将草段子戏分为笑话戏、苦情戏、教化戏三个小类。笑话戏如《傻三送妻》、《王大娘补缸》等;苦情戏如《悬媳晒衣》、《夏良玉》等;教化戏如《断机教子》、《王泡毛教女》等。无论哪类灯戏,总体均不失扬善惩恶的主题思想和幽默风趣的表现风格。

   福宝灯戏通常在寿庆、婚庆和节庆场合演出。

1. 曲调特征:福宝灯戏的曲调分为戏曲声腔和小调演唱两个大类。戏曲声腔以“筒筒腔”(近似于川剧胡琴腔)为主,演唱一句间奏一段过门;小调演唱曲调众多,一出戏目根据内容的表现需要使用多种曲调。

2. 表演特征:有说有唱,有歌有舞。小调演唱多为“一生一旦”或“一丑一旦”的二人台式,女角男唱,边扭边唱,保存着“耍灯”表演形态。戏曲声腔有固定的帮、打、唱(帮腔、打乐器、唱戏曲)紧密结合的戏曲音乐结构形态,以“筒筒腔”为主要声腔形式,行腔自由,表现生动。

3. 内容特征福宝灯戏的内容丰富多彩,以反映民众生活为主,赞扬勤劳、正直、善良,鞭挞懒惰、贪婪、刻薄。

4.风格特征:幽默、诙谐、悲剧喜演,活泼风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