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合江县图书馆!
    新闻公告
    读者活动

    时间:2024年07月02日
    主题:“十里盛夏”小暑影像征集活动开始啦!!
    内容:

    时间:2024年05月30日
    主题:【六一线上活动】 号外!号外! “小时候的我 VS 长大后的我”照片征集活动来啦!
    内容:

    时间:2024年05月17日
    主题:【合图·线上讲座】《复活》——心灵的救赎与复活之路
    内容:

    时间:2024年05月08日
    主题:【合图·线上讲座】法律语言规范
    内容:

    合江文化

    符天昇家族的中医历史起源于清朝嘉庆年间,是有近200年历史的医学世家,他的高祖、曾祖父、爷爷、父亲是合江四代相传的名老中医,曾经以精湛的医术,良好的医德医风在合江政界和老百姓之中有口皆碑。

    中草药热灸技术使用符家祖传的特殊灸条,里面有72种中草药,包括一些名贵中药材。用手指借助点燃的灸条火力取下药力,根据不同的病症,对患者进行准确的穴位和经络按摩,则是符家汲取祖国传统医学精华所创造的独特的手法。

    中草药粉末炮制:把按照祖传配方选配好的中草药混匀,然后用药碾碾绒,用筛子筛,筛不过的药头子用石对碓磕烂,最后混合在一起,用石磨磨两遍,磨出来的中草药粉末细如面粉。

    热灸按摩技术:将灸条蘸上一点桐油,点燃,用左手大拇指在灸条上按一下,借助火力取下药力,然后根据不同的病症,对患者进行准确的穴位和经络按摩。重要穴位重按,一般穴位带过,另外根据病症来掌握轻重。手指按摩治疗的好处是,既能够根据病情和经络、穴位掌握按摩的轻重,借助手指的力度让药力更深地直透皮肤和骨肉,达到最佳的治病效果,又不伤及皮肤。整个过程,完全充满了传统医学的色彩。

    符天昇家族的中医历史起源于清嘉庆年间,其高祖、曾祖、祖父、父亲是合江四代相传的名老中医,其祖辈擅长传统中医学里独特的火疗法,其高祖符卫祖在此基础上创造了中草药热灸技艺,传承至今。

     


    尧坝古镇位于川南、黔北结合部,古镇汇集了川、黔两省浓厚历史文化和古风民俗,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西部川黔古镇文化,是享誉川黔的文化名镇、影视基地、佛教圣地。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省级“文化先进乡镇”和“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古镇距合江县城 37 公里、泸州市区22公里、贵州赤水市区27公里、省会成都310公里、重庆210公里,居川、黔、渝旅游金三角主要景区蜀南竹海 、江津四面山景区 、佛宝风景区、赤水风景区的核心位置。泸州至赤水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泸州乘车到尧坝古镇只要20分钟。

    镇景区包括:古街道、古民居群、进士牌坊、东岳庙、大鸿米店、娘亲古榕、九龙聚宝山、兴顺号、添寿堂、神仙洞、茶盐古道豆花馆、龙眼井等景点。

    1、古民居活化石。有长1000米的青石板古街道、省级保护文物古民居群和融合道教、佛教文化特色的明朝古庙东岳寺、清嘉庆建筑大鸿米店、清代进士牌坊、神仙古洞等古代建筑。古镇古民居群具有显著的清末民初川南地方特色,是地方特色异常鲜明且保存较完整的少数古街道民居群建筑之一,具有较高的文化探寻、文物研究和旅游开发价值。古建筑专家清华大学陈志华教授称其为“川南古民居的活化石”。

    2、名人故里。尧坝人杰地灵,名人荟萃。孕育了清嘉庆年间武进士李跃龙,反清斗士任大容,近代革命斗士梁自铭,著名导演凌子风、美学奠基人王朝闻、著名作家李子英等一批优秀名人。

    3、影视基地。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民俗风情,精美的古建筑群,深得众多著名导演和影星的钟爱。著名导演凌子风、郭宝川、黄健中,影星许睛、尤勇、陶泽如、张光北、石兰等在此拍摄了《狂》、《大鸿米店》、《洒巷深深》、《英雄无界》、《功夫骄子》、《红色记忆》、《革命到底》、《雾柳镇》等众多影视佳作,是有名的“川南影视城”。

      尧坝黄粑、黄糕粑清香诱人,红汤羊肉更是古镇一绝,鼓楼山腊肉、古镇豆花、尧坝麻竹让你体验茶盐古道饮食文化魅力。古镇现有大小宾馆、旅店7家,能同时容纳240人住宿。有条件较好的宾馆,有卫生便宜的实惠型旅店,还有体验过去岁月的古镇家庭驿站。白天可以欣赏原生态的古镇风韵表演,“花花轿”、“牛牛灯”等民风民俗表演充分展现尧坝古镇民风醇厚与农耕特色;晚上,可以欣赏在尧坝拍摄的影视片,可以参加篝火晚会,尽情地唱、尽情地跳,也可以和打更人一起,品古镇遗韵,悟百年沧桑……

    尧坝常年气温在20摄氏度左右,植被完好,山水纵横,四季繁花争艳,景观奇特,森林覆盖率达42%以上,鼓楼山、仙顶、三关五寨、仙鹅湖、24个半边山、24个望娘滩等景观秀丽奇特,素有“彩林之乡”之美誉。尧坝民间传说众多,有聂郎出世、尧王数山、九龙聚宝等众多真实的历史故事、动人的神奇传说。


             合江县的苗族,解放前是农历三月三在羊蹄山过踩山节。解放后,为了不误农时改为正月十二,在顶子场办踩山节。在踩山节三天中,苗族青年一是要展示自己一年来的丰硕收获,二是要展示自己的绝技,三是要耍朋友。而老年人则更多是物品交易和寻亲访友。比武艺(射箭或鸟枪),比爬刀山,比划楠竹、芦笙对歌都是必备的节目,最后是狂欢豪饮一醉方休。

    合江苗族踩山节这一活动传承延续至今已有300余年。由于种种原因,它在上个世纪沉默了数十年。1992年,在党和政府的扶持下,踩山节又得以恢复。为了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促进对外开放,加强文化交流,加速区域经济发展,相关部门经与苗族同胞协商,将踩山节举办的时间调整,由原来的正月初八举办延迟到正月十五。现在踩山节保持了原来的特色,主要有情歌对唱、滚山珠、苗族婚礼、绝技展演等特色节目。其中苗族的情歌、踩山歌、盘歌、仪式歌、时政歌、敬酒歌、板凳舞、桶鼓舞等歌舞非常动人,表现了苗族同胞的劳动、生活、祭祀、婚丧等民风民俗。目前,踩山节已成为极富浓郁地方特色和少数民族风情的文化节庆。

        踩山节主要内容有对歌、射箭、祭神还愿、爬花杆、喝牛角酒、上刀山下火海、吹竹笙、跳唱、赛歌、赛舞等活动。苗家“咪彩”(苗语,未婚姑娘)“咪哆”(苗语,未婚男子)更是通过芦笙舞蹈和情歌对唱谈情说爱,尽抒胸臆;有意者互赠手绢、腰带等,之后由男方托人提亲、定亲,以后做酒迎亲。

        踩山节,是苗族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第一天上午,要举行立花竿仪式。就是在坡中央竖起一根系着松柏枝条和鲜花彩旗的花杆,作为采花山的标志。立花杆由年长者主持,花杆定好后年长者向人们敬酒祝福,随即锣鼓声,鞭炮声齐鸣,芦笙悠悠,在人们欢笑声中,踩山活动就拉开了序幕。男女老少在悠扬的芦笙音乐中,跳起蹬脚舞,耍狮灯等,一派欢腾的景象。吹芦笙者有的边徜边舞,有的对吹对舞,或边跳边吹,或作半蹲状吹跳,同时伸出一脚作旋转状,左右脚交替更换。难度最大的,要数在地下倒立者,吹奏者头着地,脚朝天吹奏。在苗族男人中,大多能吹奏芦笙,但能蹲吹或倒立者却为数不多。舞蹈结束之后,老年人在一起喝酒拉家常,谈农活。青年男女一群一对地向树林中或山坡上走去,或对歌,促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到晚上,山上燃着篝火,人们围在篝火旁喝酒谈天,通宵达旦。在踩山活动中,男女青年通过交往,也有产生感情的,回去禀报父母后,结成终生伴侣。第二天下午,要举行倒花杆仪式,就是表示一年一度的踩山节结束。

       

     

     


    地处长江上游赤水河入江口的泸州市合江县,石刻艺术历史悠久。境内饮誉神州的“合江汉代画像石棺”和“宋代墓葬石刻”,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瑰宝。合江悠久而深厚的石刻艺术传统,以及崇尚石雕艺术的民风民俗,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石刻名工巧匠。

    现存合江民间石雕艺术以“合江周氏传统石雕技艺”为代表,周氏石雕是自清光绪年间起,就在周氏家族一直不间断传承至今的民间传统石雕技艺。历经代传承人的不断积累和完善,形成了雕刻技艺精湛、雕刻技法独特、雕刻内容丰富的宝贵传统手工技艺。深受当地百姓认同与称赞,并享誉川、黔、渝、滇等毗邻地区。当今代表性传承人周守道从艺53年,在继承发展先辈传统石雕技艺的基础上,融进了自己的审美价值,形成了当下既具有传统风格、又富有地方特色和独特绝技的一整套石雕技艺。

    周氏石雕寓传统文化、民俗观念于作品之中。造形看似自然、随意,实则匠心独运。雕刻技法简洁、精炼,线条流畅、刚劲。常以圆雕、浮雕、镂空雕、线刻等技法自然结合塑造形象。作品同时具备丰富的图像内涵、明晰的审美特征、巧妙的造形规律、成熟的工艺技巧和丰富的表现手法,赋予雕刻材料灵动的生命,既有传统气韵,又富地方特色。

        周氏石雕内容种类繁多,从建筑类的石牌坊、石台基、石柱础、石门枕,民俗类的神佛造像、墓葬碑碣、龙、凤、石狮等到百姓生产、生活用具如石磨、石碾、石碓、石磕、石桌凳、石水缸等,应有尽有。雕刻题材广泛,蕴涵丰富社会内容,技艺娴熟而精湛,尤其擅长传统石狮、龙、凤、神佛造像、花鸟、文字的雕刻,深受川、黔、渝、滇一带广大百姓青睐。

    周氏石雕以其传承的悠久历史,题材的广泛性、内容的丰富性、功能的实用性和技艺的精湛性,而蕴涵丰富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民俗价值。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省、市、县电视台及多家媒体曾专题报道。

    合江建县于西汉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是汉帝国西南边陲,通往南夷的主要通道之一。汉夷杂居,多元文化的交流、融汇,形成地区历史文化环境,孕育了合江传统石雕技艺。大量出土文物表明,合江在汉代便有成规模的石刻群,具代表性的有崖墓群和画像石棺。合江汉代画像石棺博物馆”,是全国唯一的汉代画像石棺专题博物馆;现存宋代石雕,主要为多处宋墓群的墓葬石刻,图案有人物、龙虎、花卉等,雕刻精致,形象生动,体现出高超的雕刻技艺;宋以后至民国时期的石雕品遗存丰富,较具代表性的如:二里乡法王寺、自怀镇黑岩寺、笔架山云台寺、县域各古镇宫庙的建筑石雕和神佛造像,焦滩乡神臂城“蛇盘龟”、 大桥镇黄氏坝立佛、城南马街子“还我河山”、九支镇刘家寨太平军过境记事等摩崖造像、石刻,及民间大量的祠堂、庄园、墓葬、碑碣、工具、用具等都有精美的石雕,内容丰富多彩,均具有不同历史时期的石刻艺术特征。

    合江民间传统石雕技艺世代传承,历史悠久,县域各地多能工巧匠。周氏石雕至今已经不间断传承了一百二十余年。清光绪中期,县城的石匠周德顺(周守道的曾祖父)集先辈石雕技艺于一身,成为合江知名“雕匠”,是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修建合江法王寺万寿亭、光绪二十年(1894年)修建北一区(今白米乡境)大佛寺的主要雕刻匠人之一。其子周永华(周守道的祖父)继承父业,也成为知名“雕匠”,民国33年(1944年)雕刻合江城南马街子冯玉祥将军“还我河山”题字的摩崖石刻,民国35年(1946年) 雕刻合江城西校场坝“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浮雕及文字(毁于1967年)。周永华将石雕技艺传给儿子周希圣(周守道的父亲),周氏家族成了远近闻名的石雕世家。

    周氏石雕历代对文字镌刻都有严格的要求,作品有独到的艺术效果。首先强调练好基本功,能熟练运用刻字的几种刀法:即两刀字、平底字、竹节字、扑竹文等。其次通过读帖、临帖,认识真、行、草、隶、篆等各种字体及各种书法流派的笔划、结构、用笔特点,体会书法作品的风格和“神韵”。镌刻前,根据字稿的字体、书法流派、用笔特点选用合适的刀法,确定最佳深度,力求镌刻与书法有机的相合,准确表达书者笔意,充分展现出书法作品的风格和“神韵”,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    

      


    共享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