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专利 视频 新闻 标准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片
首页>合江文艺>曲艺>  福宝高腔山歌

福宝高腔山歌

日期:2018.10.15 点击数:144

    在清康熙年间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中,大批“湖广”人迁居福宝,将中原歌谣融入福宝山歌,丰富了福宝山歌的曲调和内容,成为福宝高腔山歌的发展时期。到清代后期,福宝高腔山歌由田间地头歌唱发展到搭台赛歌,各路歌师在努力追求“腔高嗓亮”的同时,注重情绪表现和“边音”、“假嗓”、“嘘声”等演唱技巧的运用,成为福宝高腔山歌的完善时期。

    福宝高腔山歌歌词多用比兴手法,七字句,如“斑鸠飞得尾巴圆,一翅飞到绿豆田。好块绿豆不得吃,好个情妹不得连”。歌词除传统歌词外,由歌师触景生情随意编创,填入固定的曲牌歌唱,因而既丰富,又真切。

    山歌的衬词多为虚词,不同曲牌的衬词各不相同,多以开口音发声,如“呀耶”、“罗喂”、“耶嘿洋”、“亚罗耶”、“呀嗬喂”、“萨哩哪”、“咿不耳耶”、“呀不耳呀”、“嗬嗬咿嗬鱼羊嗬”、“喔米咚咚锵”等,古朴迷离,独具特色,并大密度运用且独成乐段,富有表现力。

    福宝高腔山歌曲调分为长调和短调。长调高亢缠绵,短调清越流畅。无论长调、短调,均以两句歌词为一段歌。长调高腔先由两句歌词两个乐句进行呈现和展开,再由虚词衬句组成的乐段加以补充和发展;短调高腔由起承转合式的四句体乐段构成。

    福宝高腔山歌的曲牌丰富多彩,有表现人物的,如《山乐魂》、《谷王腔》、《幺姑腔》;有表现器物的,如《唢呐腔》、《打锣腔》、《梆梆腔》;有表现宗教的,如《观音腔》、《土地腔》、《道士腔》;有表现动物的,如《斑鸠腔》、《老鸹腔》、《牯牛震》。

福宝高腔山歌的演唱形式是“一领众和”,领唱称“抽腔”、“提腔”,合唱称“帮腔”、“和腔”。具领唱技艺者称“歌师”,和唱者为“吼巴儿”,歌赛中获胜队的领唱者誉“歌王”。

    福宝高腔山歌演唱场合通常为薅秧除草时的田间地头和闲暇时在院坝演唱,也在观音会、川祖会、牛王会等庙会上和节庆演出中演唱。赛歌多在一个劳动场所有两个薅秧队或对河对坡有薅秧队的情况下进行,专门歌赛结合庙会举行。福宝高腔山歌无论田间演唱还是歌台赛歌,都有固定的歌俗、歌礼、歌规。如在有姑娘从田间路过时,不能唱内容粗俗的山歌。登台赛歌时要身穿布褂,腰系草绳,头戴翎毛圈帽;赛歌开场腔多为《拜腔》,表示礼貌;赛歌结束,所有歌队在歌王的提腔下齐声唱和,表达团结,振奋人心。

   主要特征:

    1、山歌曲调的原生性:福宝高腔山歌长养于森林广袤的福宝,由于福宝地域的封闭性和人文的包容性,形成了福宝高腔山歌生态的原始性和内涵的丰富性。福宝高腔山歌保留了大量明清时期的曲牌,使今人能够听到三、四百年之久的山歌曲调,甚为珍贵。

    2、曲牌调式的丰富性:福宝高腔山歌有长调和短调近百个曲牌,曲调中有表现人物的,有表现器物的,有表现宗教的,还有表现动物的,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3、曲调衬词的独特性:福宝高腔山歌歌词多采用比兴手法和七字句,富有音韵感和歌唱性。山歌曲调总体为抒情体主题,旋律优美、抒情而富有意境,节奏缓慢、舒展而奔放流畅。大调性曲调明朗、开阔;小调性曲调柔和、细婉。福宝高腔山歌常用衬词、衬句丰富音乐形象,加深情感表现。衬词的遣词及其运用极富特色,多用“呀耶”、“罗喂”、“耶嘿洋”、“亚罗耶”等色彩古朴的虚词,并在曲调中大密度使用或自成乐段,个性十分鲜明。

    4、演唱技巧的多样性:福宝高腔山歌在唱法上强调“高腔”特色,既有“飙歌”风格,也有行云流水的柔美,部分曲调有“边音”、“嘘声”、“假嗓”的演唱要求,表现丰富而生动。

    5、适用场合的广泛性:福宝高腔山歌不仅适用于薅秧、插秧、薅草等劳动场合,还适用于闲暇院坝演唱和各种庙会、庆典等文艺表演。

    6、歌俗歌规的完整性:福宝高腔山歌有完整的歌俗、歌礼、歌规,是系统的高腔山歌文化。

 


3 0
相关文章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