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专利 视频 新闻 标准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片
首页>节事活动>  福宝秧苗戏

福宝秧苗戏

日期:2018.10.14 点击数:117

    福宝秧苗戏产生、传播于福宝镇,是一种生产劳动与歌唱艺术相结合的田间小戏,它融山歌、小唱和地方戏曲(福宝灯戏)为一体,是“田坎上的百曲汇”。福宝秧苗戏起源于古代端公(神汉)的跳神,最初形式为在栽秧地头吆喝吼唱的“闹秧”表演,原始功能是驱除蝗灾。元代戏曲流行,“闹秧”演唱也逐步有了戏曲的内容,成了“秧苗戏”。福宝秧苗戏有着祈神攘灾、鼓舞劳动、调节情绪、消遣疲累等功能。在一天的演唱中,有相对固定的结构程式,表现为“敲秧门”、“闹田坎”、“放幺摊”、“震杀尾”四个部分。“敲秧门”俗称“打闹台”或“请神”、“安师”,营造栽秧开工气氛。一般先打《山乡》、《杨湾》等表现地理环境的锣鼓,然后打《乾二锤》,唱《刘猛将》(民间传说中的驱蝗神),唱毕,表示“求神”已成,秧师已安,栽秧师夫便冒冷下田,扯秧栽秧,尽显身手。“闹田坎”是“秧苗戏”的主要部分,唱戏人在栽秧人栽秧的田坎上击鼓唱曲,给栽秧人助兴鼓劲。栽秧人栽到哪一块田,唱戏人就唱到那一根田坎,表示全面驱除蝗害,不留死角。“放幺摊”是在栽秧人工间休息(幺摊)时,唱戏人在地头演唱,让栽秧人一边吃主人送来的粑粑麻糖,一边观看节目表演,以消解疲劳,积蓄精力,以利再战。“震杀尾”是收工阶段的歌唱。 “震”表现强大的气势,“杀尾”是结束(收工)的意思。临近收工,唱戏人引吭高唱,紧锣密鼓,栽秧人咬紧牙关,一鼓作气,冲刺劳动进度。由此形成劳歌合一的最后高潮。秧苗戏的戏曲均为小戏曲,每出戏的角色2—3个,女角由男性演唱。唱戏人既唱曲,又打乐器,并且走在狭窄的田坎上,故演唱没有夸张的动作,肢体随所唱内容和节奏自然摆动。

    福宝秧苗戏内容丰富,以表现劳动、情爱和社会生活的传统曲目为主。演唱中,歌师还根据栽秧人的劳动状态和环境、气象等状况,即兴编创唱词,调侃、打趣、逗乐,不时引发栽秧人的议论和笑声。福宝秧苗戏的乐器配置,通常为脚盆鼓、平锣、钹、马锣,还可增加堂鼓、梆、铰子等打击乐器。演唱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唱一句唱词,打一段锣鼓,称“一句一打”,各句间所打的锣鼓相同;另一种是唱一段唱词,打一台锣鼓,称“一段一打”,各段间所打的锣鼓不同,如前段唱后打的是《四面见》或《灯台》,后段唱后就打《謇巴囝》或《期头》,以在一个曲目中不打重台锣鼓为原则。“一句一打”形式多用于小调曲目,其中有的为“一领众和”形式,如《锣鼓叮当调》;有的是锣鼓间奏形式,如《唱灯调》。曲目的领唱通常是“班头”(秧苗戏班的头人,也称“歌师”或“戏师”)担任,其他成员帮腔(称“吼巴”)。如田间的栽秧人中有会唱愿唱者,也参加帮腔。领唱时,以鼓敲打节奏。“一段一打”形式多用于戏曲曲目。秧苗戏的戏曲均为小戏曲,每出戏的角色2—3人,女角由男性演唱。戏曲唱本采用福宝灯戏唱本,但无灯戏的“提腔”、“帮腔”形式,不用胡琴伴奏,锣鼓的打法也不同。唱戏人既唱曲,又打乐器,并且走在狭窄的田坎上,故演唱没有夸张的动作,肢体随所唱内容和节奏自然摆动。

    

   



3 0
相关文章
Rss订阅